浅析西北民族地区构建旅游产业多元价值体系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夏 冰
(永利yl23411集团官网, 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 西北民族地区是我国民族旅游发展的重点区域,也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特色区域,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非同一般区域的特征与机制。本文试图从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经济价值、社会文化价值、环境生态价值与人的发展价值四个角度,通过目前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对四个价值追求的现实状况的梳理,阐释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价值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关键词: 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价值体系
中世纪结束以后,即文艺复兴之后确立了人在世间万物中的标准,中世纪之前,传统的人的发展是被强烈忽视的,政治大革命在市场经济确立的背景下,市场经济和技术革命带来了工业文明的曙光,在工业化成熟之后呼之而出的必然是对现代化的追求,对经济社会发展要通过现代化的国家、人等所吞没。这一现代化的基准包括:一是要实现工业化,二是要以市场经济体制为载体。对世界各地的民众和国家来说,尤其是我国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西北民族地区,现代化的使命是相当重的。一个产业能够怎样引领现代化是考量其成熟度的标志,旅游产业作为三次产业中的新型产业担负着实现现代化某些指标的重担,如发展、增长、广泛和深入的就业。旅游业在这样的发展中就出现了分化:有一些地区,如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旅游业所承载的经济价值使命是不可避免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价值的转轨和性质的变异,主要体现在旅游业实现的经济价值和使命已经完成,旅游产业已经开始承载更加广泛的其他社会价值,而注入旅游业的扩展价值也与现代化相吻合,就导致旅游业科学、理性、可持续和有序的发展;而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我国西北民族地区,囿于其特定的发展背景、发展起点、国情和区情、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比较波折和迟缓,甚至于某些具有赶超性质的国家和区域始终只关注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价值和增长功能,在发展序列中无暇顾及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和整体文明的演进对旅游业提出的价值转轨和功能变异等要求,导致旅游产业发展中严重的价值倾斜和价值扭曲,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但不一定被发掘和考量的“价值损漏”。
1 对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价值的反思与批评
1.1 对经济价值过度追求及其负效应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国外发达地区和国内部分学者和相关人士已经开始关注在寻求旅游业发展单一经济价值过程中导致的价值倾斜和价值扭曲,但纵观我国民族地区,尤其是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轨迹,政府以及其他旅游业发展相关行动主体依然将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发展的使命强加于旅游业这一新兴的孱弱的产业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对于旅游业有着明显后发性质的我国西北民族地区,由于其总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作为二级行动主体的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强大压力下,往往对现代旅游业的提高国民收入、扩大就业、优化产业格局等方面的经济价值提出更高标准和更为迫切的诉求,旅游业便担当起了经济发展与增长的重担;二是在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运行的过程中,作为一级行动主体的微观旅游企业组织,主要包括旅行社、旅游宾馆饭店以及景区景点等,在西北民族地区整体经济社会环境发展水平较低下的条件下,势必要追求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因而,经济追求成为其稳立于跨区域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序列中的根本导向。在这样的诉求下,我国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以追求优化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等经济价值的单一化倾向,但在实现这些经济价值的同时所付出的社会、文化、环境生态以及人的发展的机会成本,无疑也是高昂的,引致了西北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对社会、文化、环境生态与人的发展等方面的负效应。
1.2 社会文化本体价值及其扭曲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社会文化本体价值是从民族地区与旅游客源地两种社会文化交互过程中的文化碰撞与文化交融中产生的价值,这种文化碰撞与文化交融的过程是以认同、理解与宽容等为核心价值观念。但从近十年的旅游业价值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对社会文化方面的价值研究始终是警醒社会各界对旅游业价值的重新认识与重新构建,其本体价值在旅游业发展中未受关注,甚至在实现旅游业的经济价值的同时,扭曲了旅游业的社会文化价值,在我国西北民族地区,这一现象尤为明显。这一问题的主要矛盾在于:一是民族地区旅游业相比其他产业以及非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的产业特殊性与产业定位尚未理清。无论是从政府层面、企业组织层面还是学术层面,社会各界对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定位始终在产业经济中徘徊,尚未被充分认清其产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从根源上讲主要是由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社会文化本质特征引致的,换句话说,民族地区尤其是民族分布地域广泛、民族文化内涵丰富的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相比其他产业,以及其他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其社会文化价值在产业运行中的实现与呈现程度很高。与此同时,旅游活动是经济活动还是社会现象仍存在着不相一致的认知,社会学家主要从民族地区旅游活动与行为的角度研究旅游,而没有从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宏观的社会价值对旅游业进行把握,经济学家和旅游产业利益相关部门又将民族地区的旅游活动定义为单一的经济行为,主要从企业经济效益和产业经济价值方面认知旅游产业价值,这种尚存争议与较为含糊的定位与认知导致了西北民族地区社会文化本体价值的扭曲;二是在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运行中社会文化的失真。在我国民族地区尤其是西北民族地区与旅游客源地的两种文化交互过程中,客源地文化往往是强势文化,西北民族地区在过分的追求旅游业经济价值的过程中往往会迎合旅游消费市场,即旅游客源地的消费需求,“舞台表演性”“失真的”的社会文化取代西北民族地区的真实文化,最终使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受到客源地强势文化的影响甚至是“殖民化”的文化侵略[1],致使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社会文化本体价值的扭曲甚至丧失。这两方面矛盾最终导致了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业的运行与发展过程中对社会文化本体价值认知的缺失与扭曲。
1.3 环境生态价值发展的“被代价化”
近年来,环境生态一直是被广泛关注的话题,随着《旅游21世纪议程》的颁布,旅游产业与环境生态之间的关系开始紧密的结合起来。但是对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环境生态之间关系往往侧重于探究旅游产业在寻求自身经济价值的过程中给环境生态较为脆弱的西北民族地区带来了多少环境生态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即为生态价值的“被代价化”[1]。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早期对旅游业消费“绿色化”的认知偏差。早期普遍学者认为旅游业的生产环节是“绿色的”,将其定位为“无烟产业”,因而很少有人关注旅游业在消费环节上对环境生态的影响,以至于旅游业的运行对很多生态脆弱的旅游目的地带来了污染的增加、生态平衡的破坏等一系列负面影响,从而人们较多的开始关注旅游业对环境生态脆弱地区的负面影响。西北民族地区环境生态的保护与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也成为相互制约和抗衡的两大问题,两者的共生与共存关系被严重的忽视;二是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消费的缺失。旅游业的环境生态价值体现在旅游产业运行的消费环节当中,以旅行者和旅游从业人员为主的单体旅游行为主体在旅游行为发生过程中对生态的重新感知与认知为核心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形成过程,而不应该是旅游行为后的“代价”。在西北民族地区,这种“生态化”消费被广泛的忽视了,取而代之的是“消费生态”,环境生态成为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产环节的必要“原材料”,转化为旅游产品进行市场化运作,最终使可以实现在旅游产业运行的消费环节中的环境生态价值“被代价化”。
1.4 人的发展尺度和标准的模具化
从上文对旅游业价值研究的述评来看,对于旅游产业的扩展价值中人的发展方面的研究乏善可陈。目前,旅游产业对人的发展价值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对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人的发展尺度和标准模具化程度高,我国西北民族地区尤为显著,主要表现在:一是以特色民族文化为内涵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对人的发展尺度和标准缺乏地域独特性;二是将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框架在现代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标准模式中,对人的发展尺度和标准缺乏个性与个体差异。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第一,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肩负着诸多工业化发展中的经济价值目标,进而在追求经济价值的同时,对人的发展沿用工业时期的模具化形式以增加产值成为了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业对人的发展的历史必然;第二,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业在将其划入在服务行业中时,现代服务行业的标准化发展模式成为旅游业发展尤其是有着明显后发性质的西北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所追寻的必然方式与路径,这必定将以人为核心元素的旅游产业对人的发展尺度和标准模具化;第三,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广泛而又充分就业的这一目标的诉求,引致其在发展中往往过渡追求人在旅游业价值链中的诸多位置的考量,即对就业“量”上的追求,而忽视了单体人的发展元素以及作用,即对就业“质”的追求。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对于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对人的发展尺度和标准的模具化,究其根本是人的发展这一扩展价值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忽视。因而,构建旅游产业多元价值体系也便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2、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多元价值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从近三十年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地区,尤其是我国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价值导向和目标体系有着强烈的以追求经济价值和产业经济目标为特征的单一化倾向,这种单一性质的旅游产业发展,其成效无疑也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优化了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尤其在我国西南一些旅游产业发展比较早、发展比较快、规模比较大的民族地区,这两大经济效益效果更为明显。但是,如果从民族地区可持续的多元价值目标导向发展的角度看,这两大目标实现的机会成本和隐性成本却是高昂的。为了规避这些成本以及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价值损漏”,必须建立旅游产业发展的多元价值体系和目标体系,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同时或同步实现旅游产业应当涵盖的多元价值或多元目标[2],同时,应当厘清并顺应发展价值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便科学、合理、有效的安排产业发展所实现的价值序列。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是西北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环境生态、社会文化以及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1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西北民族地区由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低所引致的对旅游产业经济价值的诉求与期许,使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多元价值体系构建的原因也是目的,而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由于其自身的产业特性,引导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多元价值体系必定不是以经济价值为单一诉求的价值目标。这种产业特性主要有:一是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核心内涵是西北民族地区与客源地的社会文化交流与交融,因而西北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首先是承载着地域特色民族社会文化的产业,相比其他产业以及其他地区的旅游产业,其对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是深刻的、不容忽视的;二是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是消费环境生态的产业,所谓的消费环境生态,是指旅游产业在运行过程中或是微观旅游行为进行过程中,其观光、休闲、体验、度假等系列活动是需要一定的环境生态做背景或产品,尤其在地域自然风光较好、特色鲜明的西北民族地区的环境生态往往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即便其性质是脆弱的,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必定将环境生态作为其产业运行中的生产要素的一部分。因此,环境生态发展与保护水平决定着旅游产业发展的品质,另一个角度来说,消费环境生态的观念与方式也决定着旅游产业的运行对西北民族地区较为脆弱的环境生态保护与发展的贡献率水平;三是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是需要人的发展做支撑,西北民族地区尤为如此,其对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要求与影响。这是因为旅游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从旅游消费群体角度来看,旅游者需要有一定的视野与价值观念才会产生旅游行为,才会有旅游业的消费市场;从旅游从业人员角度来看,由于旅游产业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修为与文化素质;从西北民族地区当地居民的角度来看,只有当地居民具有文化保护与展现意识、环境生态保护意识、自身素质发展意识等,才会使当地的旅游业走向健康文明的发展道路。由于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自身特性要求其在寻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关注社会文化价值、环境生态价值以及人的发展价值,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在实现这一代的发展的同时不影响下一代人的发展,这种对社会发展的可持续要求已不能从单一的经济发展中得以实现,最终要通过文化“软”实力来实现,换句话说,未来的世界是文化“软”实力竞争的世界。而旅游产业对提升文化“软”实力,尤其是西北民族地区潜藏的、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实现弘扬西北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以及地方文化的目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对西北民族地区而言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避免西北地域民族文化消逝在现代工业化进程的浪潮中。通过旅游产业的运行与旅游活动的产生可以让旅游者身临奇境感受并感知西北民族地区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实现对西北民族文化的认同、理解与宽容;二是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西北民族地区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在旅游产业运行的过程中旅游目的地与旅游客源地在文化交互的过程中,在以认同、理解与宽容为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必然会使旅游目的地的居民更加认同本土文化,进而维护与保护自身的文化遗产;三是旅游业可以将无形的民族文化科学、合理地包装成有形的产品或商品。民族特色文化的无形特性往往使其更为脆弱、更难以保护与保存,通过旅游产业的运行与发展,将无形的文化包装成有形的旅游产品或旅游商品,通过科学并合理的手段将会使文化更容易让大众接受与理解,更容易传播与传承,也更容易保护与维护。文化是区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区域旅游产业是文化赖以存在的产业载体,文化决定了区域旅游产业的性质和个性,而区域旅游产业和其可持续发展则使一个区域或一个共同体的文化获得了永生[3]。但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同样也可以颠覆社会文化的发展,这就是近年来学者们所关注的旅游产业发展对当地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其影响的根本原因实质上正是对旅游业社会文化价值的认知不足,没有具体行动而造成的。因而西北民族地区在实现旅游产业的发展的同时更要顺应时代要求,要充分挖掘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提升文化“软”实力等社会文化价值目标来进一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3 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呼吁
在过去的几年中,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环境生态的“被代价化”使得很多人认为旅游产业具有破坏环境生态的产业性质。这种提法是片面的,具有偏见的。旅游产业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旅游产业自身是健康的,绿色的,但在不同的价值导向下必然要产生不同的结果,这与其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的社会属性有关,而与其产业性质无关。通过建立包括环境生态价值在内的多元价值体系,引导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更是可以实现环境生态的保护与发展的有效策略之一。换言之,要实现西北民族地区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不是要遏制旅游业的发展,而是要构建符合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体系。旅游产业的发展对西北民族地区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保护西北民族地区脆弱环境生态的教育和示范意义。这种教育和示范意义一方面是从旅游者角度出发的教育和示范,另一方面是从旅游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角度出发的教育和示范,同时,这种教育和示范意义需要旅游业的环境生态价值做引导,需要在整个产业运作过程中,即从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消费市场的开发、旅游消费行为的实现等各个环节中以旅游业的环境生态价值作为主要目标价值之一,从而实现旅游业运行中的各个主体对环境生态的认知与理解,以重构其自身的环境生态价值观;二是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人为的改善和维护西北民族地区环境生态,主要是因为旅游的消费生态与环境的特质,在旅游开发生态与环境尚未受到或已受到破坏的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会使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业各个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相关主体积极主动去改善和维护环境生态,进而实现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环境生态价值的实现同样是在构建多元价值体系导向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之上。
2.4 人的发展的要求
旅游产业一方面需要人的发展做支撑外,另一方面也是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促进人的发展的产业,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西北民族地区尤为如此。从旅游者角度,中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使旅游者在其旅游活动中实现较之惯常生活具有较大差别的个人经历以及个人阅历的增长进而实现其自身的发展;从旅游业从业人员角度,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除了通过一般产业的经济福利效用实现旅游业从业人员的自身发展外,由于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特殊性,其在实现良好运行过程中对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有着特殊的要求,如导游人员对西北民族地区宗教文化、历史文化、地方风情的感悟、感知,酒店旅游接待服务人员对来西北民族地区旅游的消费者心理的把握与研究等也实现了其自身的发展;从西北民族地区当地居民的角度,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居民的绅士化影响[2],也促使了当地居民在观念上以及实际生活中等实现自身的发展。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具有不同的业态,不同的业态对人的发展贡献也不同,如在西北民族地区的生态旅游方面,人的发展表现在人与自然的融合与协调发展;在西北民族地区休闲度假旅游方面,人的发展表现在身心的陶冶与精神世界的升华;在西北民族地区考古探险旅游方面,人的发展体现的是对新奇世界的探索精神与身心极限的挑战等等。西北民族地区在实现旅游产业的发展的同时也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因而人的发展的诉求必然要求其旅游业在发展中实现这一价值。
2.5 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和谐社会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我的和谐等。西北民族地区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与难点,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多元价值体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目标,从本质上有着高度的相似性。从经济价值角度来说,西北民族地区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从文化价值角度来说,西北民族地区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民族认同、理解与宽容,从观念上保障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从环境生态价值角度来说,西北民族地区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高环境质量,保障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人的发展价值角度来说,西北民族地区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进步和发展,是实现构建和谐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的根本保证。可见,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最能有效达成一致的产业,鉴此,构建旅游产业多元价值体系也是西北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结语
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业亟待需要重构一个符合民族地区社会以及文化发展规律与趋势的价值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要实现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文化的发展、人的发展以及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体系的构建要对旅游业的现实发展具有引导作用和指导意义。这不单对我国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有着弥足长远的意义,更为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1.
[2] 把多勋,夏冰.多元目标导向的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论纲[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38):106-111.
[3] 把多勋,彭睿娟,程容.文脉视角下的区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5):119-125.
①生态价值的被代价化,以生态价值作为某事物发展的机会成本,即某事物发展给生态带来的压力甚至是负面影响。旅游产业生态价值的“被代价化”主要是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由于对单一经济价值的过度追求,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旅游绅士化(tourism gentrification)这一概念最早由戈瑟姆,提出,意指通过休闲娱乐和旅游业的发展使得中产阶级居住的邻里地区转化成为一个相对富裕和专有区域的过程[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