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新:基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文化建设

发布者:永利yl23411集团官网发布时间:2014-10-14动态浏览次数:118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 高校学生培养人数的历年递增,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另一方面, 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却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之间产生了新矛盾。 近年来, 在国际人才竞争新格局和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实践证明,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推行素质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必要。 充分认识高校校园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密切联系,对于高校战略规划建设中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与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养要求

国家注重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知识经济、信息技术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施,都迫切需求具有高素质、 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1 世纪是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时代, 也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一个时期。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知识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 一个行业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所谓高素质,是指人的知识和能力(还包括个人品质、心理健康) 在个体身上的综合优秀表现。 研究表明,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和能力的积累。素质教育就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为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速科技时代发展的要求将更加注重和强调知识创新, 民族创新能力和国民的素质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中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高素质创新人才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谁拥有

了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谁就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知识、信息新时代的到来,在推进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赋予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新的素养和内涵要求:首先,具备宏观意识与创新精神。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和中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不仅要求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备一种全球视野世界公民的基本素质,而且要求具备与域外世界沟通交往和处理相关交流事务的知识和能力。其次, 具有优秀的能力与水平。21 世纪不仅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而且也是一个充满着激烈竞争的时代, 对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言,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更需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 21 世纪的教育计划》中指出:信息和知识的发展意味着:学会获取和处理信息, 并培养自己的批判精神、 思维能力

和创造才能,比参加各学科的学习更为重要。除此之外, 在竞争业已成为一种意识和潮流的当今时代, 世纪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 竞争能力以及较强的应变和适应能力。最后, 具有优良的品质与健全的个性。21 世纪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更要有优良的道德品质。 这意味着此类人才不仅需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事业进取心,而且既能正视挑战、参与竞争,又能关心他人、与人共事、讲究团队精神, 更意味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即业务素质与思想、心理素质的充分发展与和谐统一。除此之外,他们还应善于根据国家、 社会对个人发展的内在要求,自觉培养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的个性, 具有先进的思想政治、 道德、 文化、创造能力、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素质,这也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建设者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 [1]

二、 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与高校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

如前所述, 新时期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多种能力和综合水平较高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因此如何为此类人才的培养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和谐的成长和成才环境成为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 实践证明, 良好的校园文化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育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不可分的关系。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顾问欧文·拉兹洛在《多种文化的星球》一书中所说,文化是一个历史进程: 人类既是文化的创造者, 又是文化的创造物。就像语言和宗教或法律和艺术一样,科学、技术和经济基本上是文化现象,由社会在它们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影响它们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是人类为了不断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所有社会的和精神的、 物质的和技术的价值的精华 [2] 简言之,文化不仅是有创造力的,而且可以培养人类的创造力。因此,在高等教育发展中, 若能营造出、 利用好优秀的校园文化将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具有积极的作用。谈及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与高校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 富有挑战和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施展平台, 而且有利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优秀素质与健全人格的培养。首先,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物质与精神基础。优秀大学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优秀文化土壤的滋养, 高校文化建设不仅涉及校园文化景观、 优秀师资和教学科研硬件设施配备、活动设施建设等显性文化,还包括学风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大学主体精神的培育等一系列隐形文化。 良好的高校物质文化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直接的, 而优秀高校精神文化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却是持续的,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育的基础。其次,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特征可以看出, 校园文化能够通过喜闻乐见和耳濡目染的方式, 影响和规范校园主体的成才环境,塑造校园精神。此外,校园文化活动被誉为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潜在课程,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能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信心等方面都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再次, 高校校园的文化的建设有助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健全人格的培养。 丰富的校园文化,不仅对学生创造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有显著地帮助, 而且有利于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进行文化涵育, 陶冶情性, 并最终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积极因素。良好的校园风气和环境氛围, 会对受教育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并进而影响学生道德、文化、身心健康等多方面素质的形成。

另一方面, 支持优秀人才的创新活动将会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并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大学不仅要具有创新精神,而且要为学生的成材提供制度和物质保障,大力支持学生的文化、 科技创新活动应成为高校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任务。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文艺体育活动、 学生社团活动、学术讲座、挑战杯学术科技大赛等活动, 能激发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 让学生在乐中长智,并能锻炼形成一批具有能动性、 创造性活动的文化主体,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

三、 基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健康繁荣发展是一种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的关系, 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日新月异要求高校校园文化的理念新颖、格调高雅, 更能满足高素质创新人才发展的需求。 基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同样应以学生为本,重视能力(Ability)、知识(Knowledge)、人格(Personality)”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3]

(一)从高校校园文化培育理念而言

首先,充分发扬大学精神的激励作用。一个真正的高等教育机构首先应是发扬民主、 尊重知识人才、 自由的科学研究的场所。 漫长的办学历史中, 各个高校形成了各具特色、极富个性魅力的大学精神,这些精神承担着作为学校精神灯塔的角色和使命,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创新人才,继续弘扬和深入发掘民主、自由、开放大学精神内涵,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创新进取意识。 其次, 学校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 并将其渗透到学校规划发展的各个方面。 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创新服务理念, 改变传统的以学校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和以课堂中心、 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应从管理育人、 环境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等方面引导、促进全体

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4]

(二)从高校校园文化环境而言

虽然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但它仍是一种专业教育, 而对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言,专业教育应是建立在更为广博的知识基础上, 因为博学是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激发创新思维的前提。因此高校校园的显性隐形文化环境建设中要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博而精的知识架构需求提供必要的支撑,要重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个性的自由、全面、 和谐发展。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力求的平衡, 建立一个专业教学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主修、选修、辅修课程体系,形成跨专业的交流、 集成学科平

台。教学中要体现教学相长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发展,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自主的、能动的、富于创造性的。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的实践活动。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校内外的创新基地和跨文化交流平台, 鼓励学生学术探索, 组成课题、 研发团队,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并不定期的开展跨国交流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三)从高校校园制度建设而言

无规矩不成方圆, 严格有序的制度能规范和约束校园主体的行为, 并能保证教育的顺利实施。 但观念过于陈旧、死板的制度文化将成为阻碍和约束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全面发展的绊脚石,因而,适度创新、灵活弹性的制度文化建设将也会成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之一。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除秉承科学化、 规范化等传统理念外, 还应该解放思想, 提倡适度的制度创新。首先,应以服务育人为本,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搭建学生创新平台;其次,更新教育管理制度观念,创建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 推进教育管理方案的改革, 使学校创新教育、 学生对创新素质的追求,真正内化为学生发展的动力;最后,积极稳妥地改革人事制度,实施优秀园丁工程,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培养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人才队伍, 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